角落里的悄悄话

写作,是为了品尝人生两次

【游记】硬核波兰

【多图预警!!!】

每一次出门旅游,一开始想要去的地方,和最后真正去的地方,永远不是一个地方,这大概就是所谓人生的必然。

最初,波兰并不在我的计划当中,从赫尔辛基前往圣彼得堡的路线听起来更有吸引力。然而,俄罗斯人可能并不是特别想做生意,轮渡班次少得可怜,让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其他地方。地图沿着我深爱的匈牙利和捷克向北,从遗憾没能去成的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往南,最终指向地处中间地带的波兰。

一个在历史书上听过无数次的国家,但是搜索记忆,却没有什么关于它本身的记录,大部分印象都是大国纷争的布景板。

于是,在去之前,这个国家仿佛历史书上薄薄一页,笔墨之间点点一行,记得与它相关的著名时间地点事件,记得它周围纷争不断的国家,却对它本身一无所知。

显然,波兰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1. 真正的异国他乡

我和我的小伙伴一开始对这趟旅程充满信心,虽然东欧国家的语言文字完全无法凭感觉揣测,但是我们一个会法语一个会德语,两个人轮流上阵总能搞定波兰语。我当时曾经天真地以为她用德语的机会比我用法语的机会大得多,但事实上我们连用英语的机会都少得可怜,大部分时候都在比划。

我和小伙伴开始意识到这趟旅行不太寻常的时候,是刚刚坐上飞机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这趟飞机上除了我们之外,没有一张亚洲面孔。更为可怕的是,空乘人员集体放弃治疗,提供的所有服务全部使用波兰语。往日里飞机上都是读书看报看电影的人,这趟飞机上我们有幸见到了邻座的姐姐用钩针做着蕾丝的手工,而后来我们在波兰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品店中都能看到类似的手工蕾丝制品。

波兰,于我们而言是真正的异国他乡,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我们熟悉的语言文字甚至文化都消失了,不得不依靠谷歌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对照地名,不得不十分机警地查看地图以免错过了车站和火车,没有一句话听得懂,没有一个词能够拼得出来,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文盲的痛苦。



确实是对它的认识不足,一个亡国两次又成功复国两次的国家,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坚持想必是异乎寻常的。

 

2. 硬核之旅

东欧在我的印象中一向非常刚猛,可能波兰更加靠北,所以这次的旅行更加硬核。从华沙到克拉科夫的火车,刚站上去就让人十分懵逼,人生第一次见识东方快车真实版或是霍格沃茨特快现场版,狭窄走廊一侧是一排隔间,每个隔间里能坐八个人,隔间的门可以拉上,与走廊形成分隔。座位十分拥挤,东欧猛男个头不高块头不小,和他们硕大无比的行李箱全都挤在这狭小的隔间里。此外,列车经常无缘无故地停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周围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的草场和玉米地,却没有任何车站的标示。当然,也不排除是广播里解释了停车的原因,但是我们波兰语无能,完全不知所云。

维利奇卡盐矿里的一天,确实是极其难忘的一天。来波兰之前,我以为这个盐矿是和钟乳石洞一样的参观项目,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盐矿里的雕塑。万万没想到,居然有亲自下矿体验的项目。来自世界各地的散客临时拼凑了一个团,在老矿工的带领下穿戴着全套专业设备下到了几百米以下的黑暗矿道里,学习怎么查找泄露的瓦斯,怎么绞绳子,怎么使用氧气瓶,怎么关闭防火墙,怎么敲盐矿……最后出来的时候还获得了一张矿工证书。




如果说火车让人想到霍格沃兹特快,那么盐矿的矿道简直就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莫利亚坑道,有时候在一个拐弯之后会看到矿工们雕凿出来的大厅或是教堂,借助头顶的矿灯只能窥探到恢弘大厅的一点局部,像是甘道夫在地下大厅里点亮了手杖,让人能够一窥莫利亚曾经的繁华。更多的时候,会看到主路旁边许多条不知通向何处的坑道,不知道有多深的矿井,半坍塌的走廊,还有石壁栈道之下不知深浅的荧蓝色湖水。



黑暗中只有头顶的矿灯为伴,一队只有十几个人,在庞大复杂的地下矿道里穿梭,所有的脚步声、呼吸声和说话声都清晰可闻。



自己敲的盐矿很美,很咸,充满了劳动的美,是汗水的结晶,第二天我和小伙伴连走路都成问题了。

 

3. 电视配音的故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出门旅游多了一个奇葩的兴趣爱好:观看当地电视台的节目。可能是因为我在布达佩斯看过匈牙利语配音的《三国》。我敬爱的丞相大人用匈牙利语舌战群儒,周瑜和小乔用匈牙利语谈情说爱,曹丞相加载匈牙利语之后似乎更增添了奸雄的buff,整部电影看下来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酸爽。

于是,我和小伙伴兴致勃勃地欣赏了波兰的电影电视。不得不说,波兰的配音是我目前见过最神奇的操作:无论男女,无论旁白还是字幕,全部都由同一位男性配音完成,而且,原音基本没有消除,只是调小音量而已,只要注意听,还是可以勉强辨别出原音是什么的。于是,我们看了男人和男人对话但画面是一男一女的爱情片,毫无感情起伏的灵异惊悚片,全程分不清谁在说话的情境喜剧片。

在华沙的最后一晚,我们欣赏了一个抗德神剧。这个抗德神剧一开始吸引我们的目光是因为它居然有英语字幕!很快,小伙伴敏锐地发现剧中人说的是德语,不过没一会儿,所有说德语的人都挂掉了,英语字幕也随之消失……之后,美国人皮特叔叔出现,我们才意识到这是一个美国电影,顺藤摸瓜终于找到了这部电影的名字——《无耻混蛋》。不得不说,这个电影真的很戳反法西斯人民的心,里面的纳粹基本都死得十分惨烈,血肉横飞,连元首也不能幸免,整个故事展开真的非常神。但是波兰语吹替着实影响我们欣赏这部影片的文戏部分,准备回家之后找个熟肉来看看。

4. 吃完三道才是真正的硬汉

威士忌和其他烈酒一定是东欧人民的好朋友,我们吃过威士忌冰淇淋,第一次在Costa喝到了黑啤酒Mojito,更不要说大清早给人上一杯Martini佐餐,整个食谱里都充斥着酒的香气。





按照东欧的惯例,我是永远无法吃完三道的,实在是分量惊人。

 



事实上,这个夏天我一直处于“真香”的状态,之前是因为小哥哥们的颜,这次却是因为波兰的食物。我曾经发誓再也不吃山羊奶酪,但是波兰的烟熏山羊奶酪真香;我对鞑靼牛肉完全没有好感,小伙伴更是严词拒绝生肉,但是我们这次不仅吃了鞑靼,还吃的是鞑靼马肉,必须承认,真的很好吃。

 



5. 那些我去了和没去的地方

当我告诉朋友们,我要去波兰的时候,所有人都问我,是不是要去奥斯维辛。

但是,这个地方,从一开始我就放弃了。人间地狱,看看网上的攻略都让人十分难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寒意和恐怖。

我可能无法承受,毕竟我是一个在南京待了多年却始终没有鼓起勇气去纪念馆参观的怂货。

但是,波兰悲剧的历史并不会因为我没去奥斯维辛就不会呈现在我面前。我们去了克拉科夫和华沙的皇宫,它们可能是我目前为止去过最简朴甚至于显得有些寒酸的皇宫,相比之下,连都灵的皇宫都显得十分奢华,更不用说凡尔赛宫或是林德霍夫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进入的所有教堂都有着异乎寻常的精巧华美,极为震撼人心。我始终记得当年学魏晋佛道的时候,老师说那时候宗教的昌盛与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政局和频繁严酷的战争和灾祸是密不可分的。当人们无法在现世获得安全和幸福,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永恒的天国之中。



在去往克拉科夫的路上,我们恶补了一下波兰的历史,十八世纪曾三次被瓜分,一战之后是它第一次复国,不过很快二战开始,又遭瓜分亡国。我们到克拉科夫的那天,老城广场上正在举行复国一百年的纪念活动。天气很阴沉,时钟之下的数字,看起来格外沉重,在轻快的波兰音乐声中,小朋友们穿着民族服装欢快地跳着舞。



那一刻,突然有点明白波兰国歌的含义,波兰没有亡。




评论

热度(4)